• 通用链接
  • 手机版
  • En

李猛(教授)

+

  • 曾获荣誉: 2024-05-01曾获荣誉当选:全国超材料优秀青年学者;
    2024曾获荣誉当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022-08-31曾获荣誉当选: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
    2017-11-30曾获荣誉当选:重庆市高层次人才;
    2015-11-30曾获荣誉当选: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
  •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教师英文名称:Meng Li
  • 所在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职务:新能源与储能系副主任
  • 学历:研究生(博士后)
  • 办公地点: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动力大楼503
  • 性别:男
  • 联系方式:limeng@cqu.edu.cn
  • 学位:博士学位
  • 在职信息:在职
  • 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 所属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学科:材料学
    工程热物理

访问量: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 教师博客

祝贺课题组“第二届低碳科学国际会议仿生能源分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26  点击次数:

  • 2024715日,第二届低碳科学国际会议(DeCarbon)在重庆隆重召开。本届会议围绕全球碳中和目标,聚焦零碳排放、高效能源储存和转换、能源收集与利用、清洁环境及长期可持续性等前沿科学问题,吸引了3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代表通过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口头报告等多种形式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低碳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主办,重庆邮电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协办。


    低碳会议3.png

    会议期间,课题组组织了 “仿生能源”分会,分会由课题组李猛老师与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共同主持。仿生能源研究以新能源领域的共性科学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自然界能量转换与利用的机理,开发高效、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技术。该领域涵盖生物质能源、光合模拟、仿生催化、智能能源材料等多个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仿生能源研究有望为未来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会议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教授、浙江大学柏浩教授、北京大学王路达教授、武汉大学薛龙建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崔嘉喜教授、厦门大学侯旭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王钻开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做出了内容丰富的大会主题报告。每场报告后,现场参会人员踊跃提问,与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相关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许多青年学者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他们不仅深入学习了前沿的研究成果,还获得了许多新的研究灵感。这些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了解仿生能源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宝贵机会,也为学术界带来了深刻的洞见和启发。


    低碳会议1.png

    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全程参加分会并做总结发言。他首先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对所有参会嘉宾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他指出,仿生能源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技术,为未来的能源转换和存储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王如竹教授强调仿生能源研究正是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为解决新能源问题提供全新的技术路径。同时他还提出三点展望:(1)加强跨学科合作:仿生能源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未来应鼓励多学科交叉合作,促进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机制。(2)推动产业化应用:尽管仿生能源技术在实验室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如何将其推向实际应用仍是一个重要挑战。未来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转化,助力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落地。(3)加强国际合作:能源问题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科研力量共同努力。未来应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联合研究项目和国际交流,共同推动仿生能源领域的发展。


    低碳会议2.png

    分会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仿生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还为未来的研究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仿生能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储能系统优化、碳捕集与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将成为低碳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期待未来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这一前沿领域,推动绿色能源科技的创新突破,为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