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军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Jun Tan

所在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综合实验大楼131-1

性别:男

联系方式:jun.tan@cqu.edu.cn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毕业院校:重庆大学

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邮箱 :

邮编 :

通讯/办公地址 :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谭军,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德国IFW Dresden / 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Dresden进行博士联合培养;曾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钢重型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挂职副总经理)、云南昆钢耐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职总工程师)工作,2018年11月开始在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2023年加入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同时担任《Frontiers in Materials》副编辑,《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编委,《J. Magnes. Alloy.》青年编委,《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青年编委,《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英文版)》青年编委,《Electron》青年编委,《铸造》青年编委,30余期刊审稿人;近年来在J. Magnes. Alloy.、Compos. Part B、Nanotechnol. Rev.、Acta Mater.、Scripta Mater.、Appl. Phys. Lett.、Mater. Sci. Eng., A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项,已授权20+项(包括美国专利1)。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

085600 材料与化工 【专硕】: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博士】:凝固及成型理论与方法;先进塑性成形理论、方法及工艺;轻合金材料

085600 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


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 研究方向Research Focus
  • 社会兼职Social Affiliations
    暂无内容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潘复生院士团队

团队介绍: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组建。该中心以重庆大学为依托单位,其前身为重庆市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底被批准为国家国际合作重点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国家“211”和“985”工程的支持下,中心已在重庆大学建成10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基地,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万盛工业园建立了大型镁合金中试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在青海盐湖、山西闻喜、贵州安顺、香港等地建立了镁合金研究分中心或产业化基地。中心在本部拥有镁合金熔炼、压铸、半连续铸造、薄带连铸、挤压、轧制和冲压等成套研发设备和世界一流的先进分析检测仪器。在中试及产业化核心基地拥有压铸、挤压、装备制造等工业设备,技术支持建立建有多条镁合金产业化生产线。 中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镁合金研究机构。拥有研究和开发人员200多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50多人,博士后10余人,博士生和硕士生150多人。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德、美、日、韩、澳、英、加等国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挂靠单位、Elesevier出版社《Journal of Mg & Alloys》国际刊物主编单位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标准化委员会”主席单位。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要项目等40余项,其中,牵头国家973项目两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两项。开发了一批新材料(其中16个已上升为国家标准牌号),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促进了镁合金产品在汽车、军工、摩托车、手动工具、3C产品等方面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镁产业的发展。中心的研发成果已辐射到国内外50余家镁及镁合金生产与应用企业。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牵头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点研发、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重大、国防科研重点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累计国拨经费2亿多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权国家发明专利200多项,培养该方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