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洋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教师英文名称:Yang Luo

教师拼音名称:luoyang

入职时间:2019-03-01

所在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性别:男

联系方式:luoyang5678@qq.com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毕业院校:University of Ottawa

学科: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罗洋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博士(University of Ottawa),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双学士,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相城区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结构状态的检测、评估、诊断、预测及健康管理等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发有智能螺母、智能垫圈、智能锚索、智能光伏清洁机器人等多种实际工程应用产品;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企业横向项目等,近3年累计留校经费500余万。申报国内、国际专利60余项,已授权专利50余项,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结构健康监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项。

     1)  2023年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  2023年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与创新教学法竞赛 “全国三等奖”;

     3)2023年获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银奖”;

     4)  2024年获“科德杯”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西南赛区二等奖”;  

     5)2024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代表论文(5篇):

[1]Yang Luo, Natalie Baddour, Ming Liang, Dynam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for tooth pitting and spalling in spur gear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Volume 119,2019,Pages 155-181.

[2]Yang Luo, Natalie Baddour, Ming Liang, A shape-independent approach to modelling gear tooth spalls for time varying mesh stiffness evaluation of a spur gear pair,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Volume 120, 2019, Pages 836-852.

[3]Xiao Wu, Yang Luo, Qimin Li, Juanjuan Shi, A new analytical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time-varying mesh stiffness of helical gears in healthy and spalling cases,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Volume 131,

2022.

[4] Yang Luo ; Natalie Baddour; Guosheng Han; Fei Jiang; Ming Liang, Evaluation of the time-varying mesh stiffness for gears with tooth spalls with curved-bottom features,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18.6.20, 92: 430~442;

[5] Luo, Yang,Chen, Shuze,Li, Qiming , et al.A refined energy ratio method based on ultrasonic echoes for measuring short bolt axial stress[J].MEASUREMENT,2023,222,DOI:10.1016/j.measurement.2023.113582.


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智能传感器(无线智能垫圈、无线智能螺母、无线智能螺栓)及健康监测系统开发。

      1)传感器方向:基于高强合金弹塑性变形原理,结合物联网技术、云端监测技术及数字孪生技术,研发了具备测力功能的智能垫圈和智能锚索,授权国内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申报美国专利1项,授权荷兰专利1项。智能垫圈和智能锚索相关技术产品已应用于甘肃饮马峡10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塔筒螺栓预紧力监测、重庆朝天门大桥关键螺栓节点健康监测、重庆忠县长江大桥锁夹螺栓预紧力监测、珠海第二人民医院深基坑锚索索力监测、珠海市北区水质净化厂二期项目基坑锚索索力监测。所研发智能垫圈/智能锚索被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a) 智能测力垫圈在桥梁螺栓健康监测领域应用

b) 智能测力垫圈在风力发电机螺栓健康监测领域应用

c) 智能测力锚索在基坑/边坡索力监测领域应用

    2)机器人方向:结合沙漠光伏发电厂光伏板清洁困难的问题,结合物联网技术,研发了龙门式智能光伏清洁机器人,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该机器人融合团队自研传感器和云端监测系统,已在国电龙源集团中卫光伏发电站实施光伏板清洁测试应用。

光伏清洁机器人.jpg

d) 智能光伏清洁机器人在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应用

    3)智能装备方向:基于地下雨污水管修复难度大、开挖成本高技术难点,研发了紧凑型旋切盾非开挖修复装备,该装备可解决雨污管网开挖修复施工导致的道路路面破坏、围道施工导致的道路拥堵以及对商业和居民生活影响等问题,所研发装备具备管道原位等径置换及新建管道施工的能力,该成套技术申报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该技术已初步应用于重庆大学城管道非开挖修复施工项目中。

非开挖盾构装备.jpg

e) 市政雨污管网非开挖修复装备


联系方式,电话:13627678683(请先发短信);

               Email:luoyang5678@qq.com;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 研究方向Research Focus
  • 社会兼职Social Affiliations
    暂无内容